知乎者也丨黃河清:聽雨仙巖山
赴壽寧采風,行前友人告訴我,仙巖山一定要去看看,那里的杜鵑林可是福建最大、華東少有。仙巖山在壽寧西南方向20公里的托溪鄉境內,位于洞宮山脈的榧子峰,主峰海拔1526米,同海拔2000多米的壽寧第一高峰雙苗尖對峙相望。光緒版《慶元志》載:“白鶴仙巖在江根最高頂,怪石磊迭其上,有銅香爐,風雨久浸,愈見光潤,系萬歷年間飛來,求雨輒應……”萬畝杜鵑,白鶴仙人,愈發增添了登臨游覽之欲望。
驅車來到山腳,陪同我們登山的托溪鄉向導老吳,已等候多時,雖然年近八旬,身體依然硬朗。他告訴我們,此時上山已錯過了看杜鵑花的最佳時節,況且正逢雨季,山間許多的景致也看不清了。正說著,天空便飄起了雨絲,下雨的早晨,顯得格外清冷。去過很多山,但雨中登山的經歷好像沒有,雨中的大山會是怎樣的一番奇妙情景呢?既來之則登之,讓我們聽雨仙巖吧!
雨中的空氣格外清新,沿著青石鋪就的登山道前行,滿山的綠色,時而隱藏在濃濃的云霧之中,時而云開霧散展現在我們面前。路旁的金銀花燦爛地綻放著,花朵盡管很小,但一朵朵連綴成串,也頗為壯觀,散發著淡淡的清苦味兒的香氣,沁入心肺,讓人為之一振。前面是一片竹林,淅淅瀝瀝的雨敲打著竹葉,發出“沙沙沙”的呢喃聲,比起雨打芭蕉,雨打竹葉更多了些委婉與含蓄。幾聲淺淺的鳥鳴穿過雨霧中的竹林更顯清脆悅耳,想起蘇東坡的詞:“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”竹林聽雨,需要的就是一份閑情和淡然面對生活的態度。很快,我們被白霧完全包裹,不辨東西,宛若在仙境騰云駕霧。仙巖山住著神仙,也就不難理解了。
整個仙巖山都在接受著雨水的洗禮,這般雨景下,雨聲自然也與別處不同,雨絲前赴后繼地從天際墜下,打著節拍似的唰唰有致。沿著曲折的青石山道一路上行,并不感覺勞累。不知不覺間又翻過了一個山坡,轉過一段平緩的山道,三塊巨石矗立在眼前,形成一道山門,顯得特別突兀。雨水順著最上面的一塊巨石滴下,敲打著下面的巨石,發出咚咚的聲響,聲音時而沉重,時而清脆。老吳告訴我,像這樣千姿百態,嶙峋的巨石在仙巖山還有不少。至于這些飛來石,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。
傳說萬歷年間,六月初一日,諸位神仙赴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盛會后,一起談論著想到南海去會會觀音大士,也順便欣賞一下沿途的風光。說走就走,諸位神仙駕上祥云,一路駛去,只見青山綠水,鳥語花香,好一派人間春色。諸位神仙莫不欣然動容道:“這大千世界,果然風光不凡,怪不得詩人流連忘返,不愿尋仙學道。”談笑間,鐵拐李仙長的寶葫蘆不小心掉了。這葫蘆從天而降,正好墜落在榧子峰上,頓時裂成許多碎塊,化作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巨石,如白鶴仙巖、將軍巖、擊掌巖、鎖鏈巖、象鼻巖、夢筆生花、向陽塢等,素有八景之稱。
眾神仙久久不忍離去,直等到夕陽西沉,紅霞滿天。這時鐵拐李仙長沉思了一會道:“諸仙眾,我們金、銀、銅、鐵、錫五仙中排行第三的銅仙正大有作為,葫蘆掉落的地方正是一方寶地,山高還須有仙則靈,讓銅仙去護佑如何?”說著,提起拐杖道:“你隨銅仙去也!”拐杖立即化成一只仙鶴,銅仙騎上鶴背,飄然降臨到仙巖。銅仙和仙鶴從此永駐仙巖山頂,護佑一方安寧,銅仙也從而得名白鶴仙。此后,每年農歷六月初一為“香期”,毗鄰閩浙各村善男信女登山朝拜,香火旺盛,熱鬧非凡。
穿過巨石山門前行,前方又有了坡度,坡上長滿了大片大片碧綠的青草,纏綿悱惻的細雨和在煙雨蒙蒙中的草色宛若“天街小雨潤如蘇,草色遙看近卻無”的詩句。雨水順著青石小路流淌下來,匯聚成無數的水流,跳躍著滑進不遠處的山谷中,不停地落在一塊巖石的峭壁上,發出清脆悅耳的嘩嘩聲和叮咚聲。遠遠望去,仿佛是一大攤水銀,受到了一種奇妙的壓力,飛濺起細細的銀花。
越往前走感覺雨霧越濃,真有一種“山色空蒙雨亦奇”的感覺。濃霧中,兩塊猶如利斧劈開的巨石橫在眼前,一分為二的兩塊巨石之間,只有不足一尺的距離,我們扶著光滑的石壁,小心翼翼地走過這一線天。前面的山道兩旁似乎開闊了許多,一人多高的杜鵑樹蔓延開去,鋪向煙雨的深處,這里便是十里杜鵑長廊。每年5月初,漫山的杜鵑開著或大紅或淺黃或淡紫或潔白或粉紅的花朵,鋪天蓋地,綺麗燦爛,氣勢磅礴,令人目不暇接,仿佛跌入五彩仙境之中。只可惜,此時已過了山花正鬧時,須待來年映山紅。老吳告訴我們,三十多年前他和妻子上仙巖山祈愿,看著香客和游人踏著泥濘的山路艱難地登山,于是下決心修一條青石登山道。此后的幾年間,他拿出自己的工資并到處募捐,修修停停,停停修修,終于修筑起了長達十幾里的青石登山道。說來奇怪,原來仙巖山上全是草甸,自從修通登山道后,漫山遍野長出了杜鵑樹,越長越多,越長越旺,好像是上蒼著意安排杜鵑仙子來裝點人間。
正在神思遐想之際,一塊黑色碑石映入眼球。碑石上書“白鶴仙巖頂”五個金字,不遠處,就是白鶴仙巖,由數塊巨石相疊而成,其中一塊凌空豎石,高十多米,需十多個漢子手拉手才能合抱,如同一塊擎天石柱,撐住天空,擎住日月。千百年來,白鶴仙人就仙居于此。先民們在仙石邊立壇奉祀,常年香火延綿不絕。前些年,各鄉善男信女在仙巖旁踴躍樂捐“白鶴仙宮”。此時的仙宮幾乎完全被山嵐淹沒,在日光、雨絲和霧氣中透露出極朦朧的樣子。走近才看清宮門上方一塊巨大的金色匾額上書“白鶴仙宮”四個黑色楷書大字,兩邊金底黑字的對聯上書“仙峰琪樹瑤臺勝;宮閣莊嚴閭里安”。宮闕不僅為峰頂增添勝景,更顯仙巖山的雄偉壯觀。
坐在宮中,靜靜地傾聽外面的雨聲,不論是“細聲巧作蠅觸紙”還是“大聲鏗若山落泉”,自是一種難逢的天籟,這聲音如琴聲幽怨,時急時緩,時高時低,時響時沉,時斷時續,不免讓人遐想和疑惑,那是誰在撥弦?讓塵囂遠去,物我兩忘。圍爐烹雨水煮茶,雨便入了喉,潤了心,飄出的淡淡茶香溶入煙雨,鋪展了漫山遍野的香。在一片朦朧如煙的周遭天地中最適合情感的暗潮涌動,思想的波光粼粼。南宋蔣捷寫出了人生聽雨三境界,“少年聽雨歌樓上,紅燭昏羅帳;壯年聽雨客舟中,江闊云低,斷雁叫西風;暮年聽雨僧廬下,鬢已星星也,悲歡離合總無情,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。”這也真的是把雨聽了個透徹,把人生聽出了大境界。而他卻不知山中亦可聽雨,聽出寧心靜氣的飛升,聽出心神交融的觸動,聽出自然與生命的豁達。那每一聲,每一念,都生成了一枝靜蓮,在停滯的時光中清麗婉轉。
來源:閩東日報
文字:黃河清
編輯:邱祖輝
審核:劉寧芬 周邦在
責任編輯:劉寧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