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-
就醫(yī)助手
“你看起來那么活潑,一定是個e人吧?”“你這么內向,一定是個i人吧?”生活中我們常常發(fā)出此疑問,那么到底什么是“i人”和“e人”?
凱瑟琳·布里格斯·邁爾斯和她的女兒伊莎貝爾·布里格斯·邁爾斯在榮格心理類型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發(fā)展,開創(chuàng)了一個人格評估模型-“邁爾斯-布里格斯類型指標”,簡稱“MBTI”。
MBTI將人格特質分為:
能量獲取途徑:內傾(I)-外傾(E)
注意力的指向:感覺(S)-直覺(N)
決策判斷方式:思維(T)-情感(F)
采取行動方式:判斷(J)-感知(P)
i人不等于社恐
人們常常認為“e人”(外向)就是“社?!?,“i人”(內向)就是“社恐”,事實上話多的人不一定就是社牛,容易害羞的人不一定是社恐,內向性與對他人的恐懼并無直接關聯(lián),我們常說的社恐在醫(yī)學上其實稱為社交恐懼癥。
社交恐懼癥,又稱社交焦慮障礙(Social Anxiety Disorder,縮寫SAD),是指一種或多種在社交環(huán)境、公共場合中所表現(xiàn)出與情境不相符的強烈恐懼和(或)焦慮及回避行為。其典型場合包括公開演講、會見陌生人、在他人注視下操作,或使用公共衛(wèi)生間等。
核心特征是顯著而持續(xù)地害怕在社交場合、公眾面前陷入尷尬或出丑的場景,回避社交。他們往往極力回避所害怕的客體或處境,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。
什么是i人和e人?
所謂的“e人”其實是外向者從外部世界獲取能量,他們喜歡熱鬧、喜歡與人交往,通過社交活動來充電。e人在人群中往往如魚得水,能夠迅速與他人建立聯(lián)系,享受團隊合作的樂趣。但是“i人”則與“e人”完全相反。
“i人”(內向者)傾向于從內心世界獲取能量,他們喜歡獨處、思考,享受與自己對話的時光。在社交場合中,他們可能會感到有些疲憊,需要更多的個人空間來恢復精力。但這并不意味著內向者不善社交,只是他們更喜歡在少數(shù)親密關系中深入交流。也可以說i人所謂的社恐其實并不是社交恐懼癥中表現(xiàn)的焦慮回避行為。并不代表i人沒有社交能力,它更多的是指人的性格偏向于內向。
當然無論是i人還是e人,這都只是一個標簽,沒有孰優(yōu)孰劣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最重要的是看到自身的閃光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