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掃一掃關注公眾號 -
就醫(yī)助手
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說:“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?!痹S多心理疾病都是起始于童年的家庭,而早期的創(chuàng)傷往往帶來長期的影響,而依戀型人格障礙應該是對這句話最好的注解。
1、焦慮型依戀人格
表現(xiàn):在一段關系中,過度擔心被拋棄,需要反復確認對方的情感來獲得內心的安全感。
心理:既渴望親密關系,又害怕被拋棄,過度解讀他人細微的態(tài)度和反應,容易陷入自責和憤怒。
成因:童年時父母對需求的回應長期不一致,比如父親角色缺席,母親“強勢入侵”等。
自救指南:
(1)自我察覺,區(qū)分現(xiàn)實與想象。例如:我有什么證據(jù)證明對方不喜歡我?
(2)訓練正向思維。例如:把“你總是不在乎我”改成“我需要……”
(3)減少對他人的情感依賴。可以轉移注意力,把關注點聚焦在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上,多參與社交活動。
2、回避型依戀人格
表現(xiàn):早年時對于父母的到來和離開漠不關心,成年后性格獨立,不依賴他人,拒絕他人的靠近,討厭親密關系。
心理:內心非常渴望愛與被愛,卻又有另一個聲音阻止他們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:不行,我不能身陷感情之中。
成因:小時候的物質訴求或情感需求常常被父母忽視,或者父母的態(tài)度忽冷忽熱等。
自救指南:
(1)遇事多觀察,不要急于對他人下定論。
(2)通過轉移注意力,卸下對他人不必要的防備。
(3)嘗試通過溝通談判把內心需求合理化。
3、恐懼型依戀人格
表現(xiàn):害怕親密關系,情緒狀態(tài)不穩(wěn)定,常常在極端的冷漠和熱情之間橫跳。
心理:在情感上經(jīng)常感到有矛盾沖突,既渴望與人建立深層次的情感鏈接,同時,又害怕這種聯(lián)系會讓自己受到傷害。價值感和自我認同感低,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。
成因:主要由于早年時與撫養(yǎng)者之間的負面互動經(jīng)歷所形成。
自救指南:
(1) 提高鈍感力,延遲“受挫”的感受。
(2) 直面親密關系,并增強對親密關系的容忍度。
(3) 嘗試建立心理學中最佳狀態(tài)的關系——安全型依戀關系。
4、疏離型依戀人格
表現(xiàn):憂郁、冷淡、難以親近,只關注自己的態(tài)度和想法,不怕被拋棄。與恐懼型依戀人格忽冷忽熱態(tài)度不同的是,疏離型依戀人格的回避表現(xiàn),始終如一。
心理:邊界感強、厭惡親密感、示弱和沖突,認為沒有必要依賴他人,在親密關系中會過度權衡利弊。
成因:幼年時母親角色的缺失、假性關系的影響,成長過程中被區(qū)別對待、遭遇語言暴力等。
自救指南:
(1) 看到自己潛意識里對親密關系的排斥和抗拒。
(2) 增強與他人的交流與互動。
(3) 嘗試不要過度地權衡利弊。
很多心理疾病除了通過醫(yī)療的手段進行干預,還需要通過“心靈自救”,實現(xiàn)全面的康復。正視依戀型人格障礙,予以科學的認識與治療,愿患者早日獲得良性循環(huán)的親密關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