柘榮東源鄉:楊梅綴滿枝頭 果農喜上“梅”梢
時下,正值楊梅成熟采摘的季節,走進柘榮縣東源鄉西宅村楊梅基地,只見一顆顆絳紅的楊梅掛滿枝頭,處處氤氳著酸甜可口的味道。
謝斌是眼前這片楊梅基地的負責人,見到他時,他和妻子正抓緊采摘楊梅,喜悅之情溢于言表。采摘、篩選、打包、裝箱……每年楊梅季是謝斌夫婦最忙的時候。“楊梅賣得好,品質是關鍵。楊梅采摘期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初,東魁楊梅果色紫紅,肉柱較粗,細嫩多汁,甜酸適口,深受消費者青睞。”謝斌告訴記者。楊梅果期短,為確保訂單及時發貨,基地每天都需要聘請村民幫忙,這也幫助了村民實現“家門口”就業。
果好吃,樹難栽,謝斌的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2003年,謝斌從浙江引進東魁楊梅,并流轉了近80畝山地開始種植。讓當時還是種植“小白”的謝斌沒有想到的是,楊梅樹對日常管護、氣候和土壤等要求非常嚴格。前幾年,他屢屢碰壁。盡管沒有專業技術,但謝斌始終沒有放棄,跟著書本學、參加種植技術培訓、走進楊梅基地請教專家……不斷實踐摸索,直到2013年,楊梅樹才大面積掛果,基地取得豐收。“種植經驗要靠學習和積累,生搬硬套書本的內容是種不好的,要結合實際。楊梅基地海拔在700米左右,晝夜溫差較大,楊梅糖分累積更多,甜度較高,因此品質相對好。因為海拔高,我們日常管護的時間會晚一點,成熟期也會晚些。”談起楊梅種植經驗,謝斌娓娓道來。
楊梅果實成熟時期恰逢雨季,頻繁的降雨容易造成楊梅大量落果,楊梅的品質、產量會受影響。想要提升楊梅品質、擴大產量,還需要技術支撐。為了破局“靠天吃飯”,2023年,在當地政府的幫扶下,謝斌開始嘗試采用大棚種植,兩年內先后給35畝楊梅搭起大棚,在棚內安裝水肥一體化調控、殺蟲燈、避雨設施等設備,扭轉傳統種植過度依賴自然條件的局面,降低天氣因素帶來的損失。不僅如此,謝斌還堅持綠色無公害種植模式,堅持人工除草,在楊梅的初長期、硬核期、著色成熟期,實行病蟲害綠色防控、物理防控、物理驅蟲,保證楊梅品質。
如今,西宅村楊梅基地的口碑越來越好,預計今年產量可達2萬公斤,周邊不少群眾早早就聯系基地預約采摘,同時,還接到了許多來自廣東和浙江客戶的訂單。除了鮮果銷售,基地還延長楊梅產業鏈,生產加工楊梅干,以“線上+線下”的模式打開銷路,助力果農增收。
近年來,東源鄉因勢利導,依托中高海拔、水源豐富等資源稟賦,積極引導和鼓勵村民發展特色富民產業,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發展,助力鄉村振興。下一步,東源鄉將繼續推動現代農業發展,持續以科技賦能提高種植水平、政策幫扶促進產業發展,加大對特色農產品的種植和推廣,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促進農業增效、農民增收。
來源:閩東日報記者 陳祎凝 通訊員 謝燕斌
編輯:邱祖輝
審核:陳小蝦 周邦在
責任編輯:劉寧芬